刘廉昌,男,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曾在中学任教多年,1985年调入昭通教育学院(后与昭通师专合并,现升格为昭通学院)任教,为昭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写作学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昭通彝学学会顾问;曾任昭通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昭通市文联委员及作协常务理事、昭通市社科联委员等职。发表著作近百万字,包括文学评论、社科评论、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小说、散文等。出版文学评论专集《走进昭通文学》、社科评论集《探索与思考》(均为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峡谷烟雨》(北京团结出版社)。

人化自然的优美篇章/刘廉昌

        黑颈鹤保护志愿者们把理性的认识化作深挚的感情,然后又把这深挚的爱诉诸为优美的篇章,王昭荣描写黑颈鹤的一组组散文诗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为了环保,为了这一与人类未来前景密切相关的课题,为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谛造一个生机勃勃宁静清新的境界,昭荣满怀深情地描写黑颈鹤,描写他们翩翩起舞相向歌咏,描写他们春去冬来相依相伴,描写他们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成为高原上永远的风景。

        王昭荣的黑颈鹤散文诗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他不是纯客观地去观察黑颈鹤,描写黑颈鹤,而是带着诗人浓烈的情感去观察他们描写他们,因此他笔下的黑颈鹤及其生活环境是一个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一个饱和着强烈情感的自然界。作者描写的这个自然界既是生机勃勃和平宁静的,却又是充满柔情的,《一首谣曲诞生的苇荡》中这样写道:

        “黎明冉冉苏醒,晨光穿越季节的忧郁,从芦苇飘摇的寒汀,传来了几声亮丽的鹤鸣。

        “像一个春宵的轻梦,带着它的美丽,隐没于远山的身后;像一缕和畅的润风,带着它的温柔,消逝在旷野的尽头。鹤呵,你从蒹葭苍苍的传说中行来,掠过宁静的边缘,在白露为霜的清晨,栽种蓬蓬勃勃的思恋。”

        在这里,没有暴力的袭扰,没有纷争和相互攻击,黑颈鹤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延续他们的忧思与美梦。然而黑颈鹤的情感又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他们有苦苦的思恋与等待:“等你,等你在我的身畔梳理被风霜憔悴了的痴情,等你在我的耳边细诉攒集了整整一世的话语。”他们有“在爱的枝头相依相亲,倾诉婉转的温情”;他们有在“微风轻吹,阳光薄醉”的美好氛围中翩翩起舞的欢乐;他们有“来去匆匆,风雨兼程”的相互慰藉;他们也会“沉湎于如珠的乐音”,因相互的歌唱而“擦干了额上的汗水和心中的泪痕”,使“勇气倍增,坦然去面对纷纷扰扰的红尘”;他们甚至还有和“松竹梅”相依相托的品格和欣赏“唐风宋韵”的情趣。在这里黑颈鹤已经和作者融为一体,你分不清作者是写鹤还是写自己,或者应该说,作者是借鹤来表达自己的追求与情趣。从这里我们也可反过来推知,作者爱鹤之情是多么深挚,鹤就是自己生命与爱情的化身。

        其次,作者写黑颈鹤不是写任何一个地方的黑颈鹤,而是把黑颈鹤放在滇东北高原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来描写的,再具体一点说,是放在大山包这个高原环境中来描写的。请看《用爱订做一个天堂》中的句子:

        “跳墩河浩渺坦荡一如大山包人的胸襟和情怀,在乌蒙高原上展露着熠熠光彩。山坞的空隙之间,湖水明澈得没有一丝杂念,盛满了天空的清蓝。这是一块梦幻般的净土,山间竹溪汩汩,地上涓河潺潺。秋天将要离开的时节,便会看见黑颈鹤青春的身影在天地之间飞翔,然后缓缓停歇在这方阳光下的天堂。

        “鹤的来临唤醒了高原的生机与活力,唤醒了湖水的涟漪和风情。……”他既写出了高原的坦荡、纯朴、清新与明澈,写出了这个未经污染的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不掩饰这里的贫瘠与荒凉。“野草憔悴而枯黄,抽泣在绵延不绝的山冈。刺骨的冷风编织着丝丝缕缕的忧伤,贫瘠的土地熬煎着寻寻觅觅的凄凉。”“瘦草萋萋,植根在大海子的边际,春天已经来临,花朵没有踪迹,幽幽暗香只是传说中曾经的记忆。”这正是高原风光的另一面。现代社会工业的发达与生态的破坏同在,城市的繁荣与污染同在,高原风光则是天然的美与荒凉同在,这正是生活的辩证法。唯其如此,这尚未被污染的自然空间才显得十分珍贵。它也许正是人们逃避纷扰自由呼吸的一块净土。黑颈鹤的年年来临,正是这样的象征。所以作者说:“虽然这里没有柔嫩的柳枝,没有摇曳的芦苇,甚至提及大山包总要与苦难和荒凉相随。但是,这茂盛的草滩以其纯朴而清新的本质构筑了一片生命的福地”。在这些文字中,蕴含着一个自然规律的哲理,并倾注了对高原的深挚爱情。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正是昭荣对大山包的情感流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这一重大主题,人们在表达它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的以议论的形式向人们发出警示的呼吁,有的以科普说明的方式来揭示它的内在规律,有的则以生动的描写和抒情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关注。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需要的,几种形式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王昭荣当然属于后者。他希望人们从感情深处去接受这一点,让人们首先从内心深处,从情感上去构筑一个理想的天地:“灿烂的阳光,清悠的水泊,黑颈鹤体态轻盈,神情洒脱。或宁静清雅,款款独行;或矜持稳重,偶有啼鸣;或默默伫立,若有所思;或窃窃私语,脉脉传情。所有负累的日子随风飘散,每个明丽的晨昏相伴永远。”

        “但愿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都能用爱去订做一个天堂,用心去打造一个理想;让天空的精灵永远轻盈美丽,让圣洁的天使带来如意吉祥!”这正是这些散文诗共同的主题。

        读昭荣的这些作品既给人以很好的审美享受,又启迪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应成为我们“恪守今生的诺言”。

洋溢着生命和谐之美的黑颈鹤世界

——王昭荣散文诗组章《点燃蓝空的遐想》赏析

        王昭荣的散文诗历来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的风格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以往的黑颈鹤散文诗不仅表现了这种一贯的艺术特色,而且把他眼中的黑颈鹤艺术化、人格化,表现出极为动人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我曾经以《人化自然的优美篇章》为题评论过他的黑颈鹤散文诗,并发表于2002年1月号的《边疆文学》。但他以前的黑颈鹤散文诗似乎是随见随写,心有所感即付诸笔端,并未形成一个大的有机整体。数年过后,昭荣以他献身黑颈鹤保护事业的忠诚,对黑颈鹤世界的深入观察以及对黑颈鹤倾注的深挚情感,完成了他的新作散文诗组章《点燃蓝空的遐想》。这个组章不仅继续了他以往的黑颈鹤散文诗的人化自然的艺术特色,而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充满生命力的、和谐优美的黑颈鹤世界。也就是在构思的有机整体与人鹤统一的和谐优美这两个特点上超越了他以前的黑颈鹤散文诗。读着他这一组散文诗,会使读者忘情地进入这个和谐优美的黑颈鹤世界而流连忘返。他的这个组诗表现出以下一些更为成熟的艺术特色,或者说艺术风格。 

        一、构思:情感归属的三段乐章    
  《点燃蓝空的遐想》(下称《遐想》)共有九个大的章节,各个章节内包含若干首散文诗,但这九个大的章节,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个大的段落。这三个大的段落分别描写抒发了三个阶段的情感,即:黑颈鹤到来之前孕含忧伤情绪的盼望;黑颈鹤到来之后的充满着各种活跃情态的欢聚;黑颈鹤飞走时依依不舍的送别。因此,这种构思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盼望――欢聚――送别”三部曲,这个构思不仅完全合乎作者感情发展的自然逻辑,而且形成了一部曼妙乐章。在这部乐章里,黑颈鹤和各种山川风物不仅人格化、审美化了,而且成为了诗人的情感归属。 
  组诗的第一个章节“大海子畔秋日的私语”和“穿越初冬迷雾的惦念”属于“盼望”这个乐章。在这个乐章里,诗人把盼望黑颈鹤到来的复杂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回顾相聚时的甜蜜,唱着感伤的歌子凝望蓝天,在水草丰沛的情感原野上默默地守候……这哪里是在盼望守候黑颈鹤?简直就是盼望守候自己的热恋情人。请看这些章节: 
  “如果你深信,你羽翅划过的声响,就是一种飞翔携来的花香,那么,请把这循着花朵踪迹赶来赴约的甜蜜,领回盛开的心房;如果你认为清晨露珠的宁静,就是一种陶醉于自然的永恒,那么,请把在铺满山野的花朵上映红的朝阳,典藏为爱的热吻。” 
  这是在盼望中回顾赴约的甜蜜和想象中相聚的热烈。又如: 
  “风嫁接在指间,感伤秘而不宣。” 
  “是谁,放出絮絮的怀想,任性飞翔?是谁,仰起痴迷的目光,望断天壤?又是谁,唱起牵肠的歌谣,穿越千年的忧伤?” 
  这是表达诗人望穿秋水的盼望,不仅牵肠挂肚,而且痴迷到“望断天壤”,感伤与挚着的情绪溢于言表。再看: 
  “这间小屋有野花相伴,水鸟相依,黑颈鹤,我会在每个冬春之际,守候潇洒的风,守候淋漓的雨,守候我们不需要承诺来维系的一生一世。” 
  这里写人与鹤的相期相聚,已经是心心相印,已经是刻骨铭心,它不需要承诺,但却维系着两者的一生一世。 
  第二个乐章“欢聚”包括:“天空之上归来的啼鸣”、“阳光抵达的亮丽舞台”、“散落山野的金色幸福”、“辽阔雪原盛放的诗行”、“晨昏铺展的恬适时光”和“凝冻的雪在爱中融化”等六个章节。这六个章节分别描写抒发:黑颈鹤到来时的欣喜,微露晨曦的水边鹤群的啼鸣,鹤群的飞翔觅食和大山包人对鹤的关爱,在大雪中鹤群的相互簇拥和保护。更为动人的是诗人通过黎明、午后和黄昏这些时分黑颈鹤在大自然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翩翩舞姿和旖旎风光,把人鹤相聚带来的喜悦作了浓墨重彩的抒发,使他们构成的这一乐章的主旋律。请看: 
  “这个美丽的相会只属于我们的挂牵,阳光纷纷扬扬洒下了金的花瓣,俯下你所有的爱亲吻这片山谷吧,这里有我甜蜜的忧伤、苦涩的歌唱!” 
  这里描写了在期盼过后的相会,虽然有了“金色的花瓣”点缀,但在欢乐中仍有忧伤的影子。接着乐章开始热烈起来。 
  “随着霞光层次丰富的色彩变化,鹤鸣越来越密,飘飞似雨;云彩越来越美,绚烂如花。” 
  “就在霎那间,孕育了许久的太阳不由分说便跃进了水面,把大海子照得金色满怀,充盈着黄金的骨血,迸发出快乐的鸣叫,向四面八方奔涌而来,铺展开去”。 
  这里描写抒发的欢乐的情绪不仅是摆脱了盼望的忧伤与苦涩,而且是欢快的、瑰丽的,对于阳光灿烂的描写,把这种欢快的情绪渲染得十分热烈。 
  接着诗人描写了黑颈鹤在晨光中海子边的啼鸣,在蔚蓝的天空展翅翱翔,在原野上觅食。更为动人地描写了黑颈鹤家庭的相互的守候照顾以及相濡以沫;描写了人鹤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和谐美好,更描写了下雪天被大雪拥抱的鹤群的相互关爱与坚强,进一步展示了人格化的黑颈鹤世界的多个侧面。诗人写道: 
  “雪不会淹没一切,雪不会忘记一切,雪线的边缘,与大海子湖水的交接处,是一簇簇、一团团被雪拥抱的鹤群,像一株株孤傲的树。它们站出了练达而坚强的美丽,在空旷而低调的冬日早晨,传递着展翅欲飞的秘密。” 
  《献歌》的第三个乐章“送别”只有一节,就是“集结号在大海子吹响”,在这一个乐章里,诗人给我们描绘了大地回春山野的温暖明媚,以及鹤群集结时的动人歌唱,描绘了农民在春耕时的热情奔放。以这些作为背景和前提的是鹤群集结时的喧闹与一千只鹤结队向北的壮观。与自己呼吸相依,休戚与共的鹤群告别,虽然也免不了有几分惆怅,但相聚的欢乐、春光的融融,鹤群的热烈与壮观掩盖了忧伤,把它们化为对鹤群远行的祝福和对来年相聚的欢畅。请看: 
  “一队队鹤,在蓝色的背景下回旋盘绕,播散着音符的美好。这是三月的大山包,草场返青,湖水淼淼,周遭的鹤从不同的方向回归这柔情似水的巢。这些天来又有更多的鹤群不断加入这盛大的喧嚣,在山风中放逐着自由的歌谣。” 
  这是写春回大地鹤群集结时的热烈。接着便写鹤群的离去和诗人的祝福。 
  “一千只鹤的鸣叫让浩淼的湖水拥挤不堪,一千只鹤的飞翔让宽阔的天空瞬间变窄,一千只鹤的离去让博大的胸怀怅然无比。 
  趁山野青葱,春意正浓,乘风而行,一路珍重!” 
  这“盼望――欢聚――送别”的三部乐章,让诗人的感情形成了一个波浪式的发展,既有欢快热烈的主旋律,又交织着忧伤与惆怅。可以这么来概括:盼望,充溢着甜美的忧伤;欢聚,张扬着生命的热烈与欢畅;送别,弥漫着春天的温暖气息、旅途的祝福和对来年相聚的向往。三个乐章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乐曲,不仅把诗人与黑颈鹤的这种生命相依融为一体的感情抒发得很充分,而且写出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以及感情内涵中的各种复杂元素。 
   
  二、意境:绘画美与音乐美的自然交织    
  散文诗,顾名思义,它不仅要有散文的特点,也有诗的特点,或者说它将两种文体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散文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曾经被称为“美文”,因为它很讲究构思的精巧和语言的优美。他和诗的区别不仅在于它没有分行排列,而且在于:散文诗在表情达意时,它没有诗歌的跳跃性那么大,因而意思的表达比较细密,而诗歌由于语言更为凝练,诗行之间意思的跳跃性比较大,读者在阅读和感受诗歌时,需要去进行更多的补充。诗歌创作,很注重意境的构筑,许多诗歌理论家把它作为评判诗歌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清末民初的文艺理论家王国维曾说过:“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说的“境界”接近于意境。所谓“意境”是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一种境界。王昭荣的散文诗,既有散文的表情达意的细密,又描绘出了优美动人的意境。他所描绘的意境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就是把绘画美和音乐美融合在一起。在这两者的组合上又由若干个意境的片断组合成一个整体。在组合方式上可分为时间组合和情景组合。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时间组合,诗人这样来描写晨光中的鹤鸣: 

        “在渐渐明亮起来的清晨,传来了鹤群从睡梦里醒来的叫声,此起彼伏,相鸣相争,是晨光里游走的箫笙,是海子边绽露的至诚。 
  透过初冬的视野,有云不断地游进瑰丽的霞。随着霞光层次丰富的色彩变化,鹤鸣越来越密,飘飞似雨;云彩越来越美,绚烂如花。就在霎那间,孕育了许久的太阳不由分说便跃进了水面,把大海子照得金色满怀,充盈着黄金的骨血,迸发出快乐的鸣叫,向四面八方奔涌而来,铺展而去——” 
  这里描写了清晨的鹤鸣,既写出晨光的变化,色彩的瑰丽,真象一幅幻化着的油画,又写出了鹤鸣的清脆亮丽,宛如“游走的萧笙”,声音和色彩相互配合与呼应。诗人同时也描写了中午和黄昏的画面和音乐。他描写的午后是“大地寂静,村庄充满幻想。午餐后的鹤群沐浴在干净而清亮的阳光里……相依相靠,卿卿我我,让整个海子也饱含着丝丝缕缕的爱意。”诗人又是这样来描写黄昏:“在清晨和黄昏之间,每个日子都铺展成了万种柔情的风景。无论栖息抑或飞翔,都是鹤群在大海子礼赞自由的交响。明亮的啼鸣组成的言语,在阳光里诉说流淌,这些交相呼应的激荡,蛰伏成了春天来临的乐章。” 
  在这些描写里我们感受到了瑰丽的霞光,碧波荡漾的大海子,飞翔或伫立的鹤群,以及蓝天白云组成的绘画美。作为音乐美的表现,作者不仅用各种音乐的比拟描写了鹤群鸣叫的亮丽和乐感,而且在张驰有度的语言节奏上以及文句的和谐押韵上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 
  作为情景组合,诗人描写了鹤群的鸣叫、起飞,鹤家庭的相互关照和相濡以沫,鹤群在大雪中的相互依偎和关爱,鹤群要飞离之前的邀约集结,从而写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鹤世界和鹤家庭。这些情景都以一个个优美的画面掠过读者视野。同时作者更写出了人对鹤的关爱和与鹤的相互信任,达到人与鹤的和谐相处,从而把和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突出。请看这一小节: 
  “大自然好象以它巨大无比的威力锻打着鹤群的韧性与坚持。好在每个清晨和午后,都有守候的人在湖畔撒下粮食,以友善和关爱赢得了鹤群可贵的信赖和亲近,拉近了我们之间原本疏远的距离……只要与鹤群亲近的人挎着提篮背着玉米来到海子,鹤群便高声鸣叫,此起彼伏,四周飞来的鹤以满心的喜悦,加入到了整齐划一的队列,随着玉米抛洒轨迹自由啄食。大美由此定格,和谐自始而生。” 
  在诵读这些画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韵律和谐之美,而且似乎聆听到了鹤世界及其每一鹤家庭,晨昏相伴、相约飞翔,水边依偎或翩翩起舞的情感和谐的音乐美,而且领略到了人鹤关爱相互默契的自然和谐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它更富于感染力,更为和谐动人。 
   
  三、思想:将环保的理念化为情感注入形象    
  王昭荣十多年来不遗余力地献身黑颈鹤保护事业,献身于这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事业——环境保护。他在实践和完成这个事业的过程中,在观察和实施保护黑颈鹤这一珍稀飞禽的过程中,不仅渐渐地产生了情感,注入了情感,而且发现了黑颈鹤之美,发现了黑颈鹤与山川风物融为一体的美。并且进一步发现了人和自然(包括黑颈鹤与各种山川风物)融为一体的完美,也就是他称为的“大美”。人生活在这种大美中,不仅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而且消溶了自己的全部情感,把自己对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的追求化为了艺术之美,化为了这一组散文诗。所以,我们在《献歌》里很难分清哪些文字是写实,哪些文字虚构,我们更难分清哪些文字是写景,哪些文字是抒情,其实他已经的确做到了情景交融。我们甚至可以说,分不清哪些文字是写黑颈鹤,哪些文字是写诗人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王昭荣已经化为了黑颈鹤,已经飞翔在黑颈鹤这个群体中去了。唯其为此,他的黑颈鹤散文诗才会观察得那么细微,描写得那么投入那么动人。所以王昭荣已经把他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化为了一个一个的动人画面,化为了渗透着他的全部情感的艺术意象而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打动着读者,感染着读者,启迪着读者。